一、故事引入,激发学习兴趣
师:想听故事吗?
生(立马坐直,目光炯炯):想!
师(满怀激情地):话说宋朝时,金兵大举入侵,国家山河破碎,人民纷纷起义。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,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、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。一天,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。首领大怒,要杀他问罪!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。于是他立下军令状,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。一路上翻山越岭,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。义端跪地求饶:“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,力大无比,求你不要杀我。”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,手起剑落,砍了义端的头颅,夺回军印,回营复命。后来,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;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,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。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……(故意停顿,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:辛弃疾。)
点评:“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”。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,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。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,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,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,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。“故事思维”是一种独特的思维,它借助故事的人物、情节,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,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。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“故事思维”的环节。
师:(出示辛弃疾画像)看看过张画像,什么感觉?
生: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。
生: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。
师: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,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,被罢免了所有官职。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。一天归家途中,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,心中很是感动,就写下了一首词,词题是(板书):村居。
师(出示整首词):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?
生: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,可这首词有8句,4句之后还空一行。
师:你真细心。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,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。还有什么发现?
生:我发现这首词每行的字数不相等,可以前我们学的诗,每行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。
师:你有一双慧眼。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,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,所以每行字数不等。这首《村居》原配的曲名是《清平乐》,就是这首词的问牌名。全题是《清平乐?村居》(将题目补充完整)。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,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。
(生齐读)
点评:“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?”这个问题问得好!这是把发现权还给学生,让学生自己去比较,去发现。比教师直接讲词与诗的不同好多了。记得有4~~--育家说过:一个差教师奉献真理,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。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、思考的权力和发现的权力。
二、指导诗词,扫除阅读障碍
师: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,读懂题目,你就读懂了一半。“村居”是什么意思?
生:“村居”就是乡村生活。
师: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?拿起书,自己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,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,读响亮了。(学生自读)
师:谁想来读给大家听?他读的时候,大家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,读准每个字的字音。
(生读错“翁媪”,“媪”读成yùn)
师:嗯,不错,课后的三个字都读准了!只有一个词“翁媪”的“媪”没读准,该读什么呢?
生:“媪”ǎo。
师:这下对了,再读一遍,响亮地读给大家听。
媪”ǒo。看看这个词,“翁”什么意思?
生:“翁”就是老爷爷的意思。
师:对!那媪”会是谁呢?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。
生:“媪”就是老奶奶。
师:对,“媪”左边一个“女”(相机板书)就是年老的女性,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、老婆婆,“翁媪”就是这对老年夫妻。记住这个词,咱们一起读“翁媪”。(齐读)还有谁想再读读这首词?
(生“溪头卧剥莲蓬”中“剥”读bō)
师:读得真不错,声音响亮,字字清楚。大家看词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多音字,是哪一个?
生:“剥”。
师:咱们班同学思维真活跃!一下子就找准了,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?
生:bāo。
师:不错,在这里读什么呢?说理由。
(学生众说纷纭,有人读bāo,有人读bō)
生:我觉得读bō,剥皮嘛!
生:我觉得读bao,我们家都说剥bāo了皮吃香蕉。
师(微微一笑):看来这种意思大家都知道。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bāo。就像这位同学说的,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,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,要想吃莲子,当然都先把莲蓬的外皮给……
(生齐说:“bāo”了)
师:所以,这句就是“溪头卧bāo莲蓬”。你来读读这一句。(指名3个学生读)
(有两个学生读“莲蓬”的“蓬”读轻声,有一个读第二声。)
师:同学们,听到了吗?“蓬”这个字他读的是轻声。这个词可以读轻声,也可以读第二声。在这首问里读轻声好,还是读第二声好?
(教师范读,学生一听纷纷赞成读第二声。)
师:为什么这里读第二声好呢?
生:这样听起来,感觉更好听,和上一句联起来更押韵了。
师:是呀,词讲究押韵。一般一、二、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,上片(范读上片,突出韵脚)押ao,下片(范读下片,突出韵脚)押ng。“蓬”读第二声,更押韵,更有韵味,让咱们完整地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,读出韵味来。(学生齐读)
点评:“莲蓬”这个单读时,“蓬”应该读轻声,可在这首词中应该读第二声。教师这里处理得很巧妙,让学生在听读中辨析,感受古词句尾押韵,富有韵律关的特点。
师: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?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。生:我不知道“吴音”是什么意师:问得好!谁知道?生:“吴音”,吴地的方言。师: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工饶地区,春秋时代为吴国的属地。当地的方言就叫“吴音”,江苏的苏州、无锡、常州以及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还在说着“吴音”。比如,上海人早上见到你说:“你好!”(教师用上海话和学生打招呼)听吴音有什么感觉?
生(笑着说):我觉得语速好快,有点听不懂。
师: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。
生:我觉得有点像唱歌一样。
师:是呀,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,这就是“吴侬软语”,这就是“吴音”。
生:老师,我不知道什么叫“相媚好”?
生:我知道,“相媚好”的意思就是互相亲热。
师:解释得完全正确。你姓什么?
生(腼腆):我姓王。
师:我来跟王老师握个手,这个词很有难度,我一开始也不明白。大家踊跃发言,希望咱们班有更多的“王老"币”“张老"币”……(板书:媚)你看,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,跟你多亲热呀。
生:就是说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……(学生卡壳了,说不上来)
师(微笑提示):对!就像咱俩这样,正用吴地的方言在愉快地——
生:聊天!
师:连起来再说说看?
生: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,正用吴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。
师:说得真好!还有不懂吗?
生:老师,我想知道这里的“无赖”是什么意思?
师:这里的“无赖”是和《水浒传》中的高俅一样的无赖吗?读读最后一句,“最喜小儿无赖”喜欢小儿什么?
生:这里的“无赖”是顽皮的意思。还不赶快谢谢你的老师。
生:谢谢“李老师”。
生:不用谢!
师:还有什么不明白的?(无人举手)好,整首词中词语的意思读懂了,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,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。
点评:这一质疑解词的环节,教师处理得比较智慧。“吴音”一词以教师补充讲解、示范发音让学生感受为主;“相媚好”——词在学生猜词义的基础上教师据形解字:“你看,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,跟你多亲热呀!”;“无赖”一词,教师和贬义“无赖”作比,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。这是真正
体现了“教也多术也”“教学之妙,存乎一心”的境界。
三、感悟词眼,注重身心体验
师:同学们,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?它就在词里面,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,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。
生:喜。
师:“喜”,(板书:喜)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。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,这么欣喜?请同学默读这首词。(学生默读思考)
生:辛弃疾最喜欢小儿子,不是“最喜小儿无赖”吗?
师:你是作者的知音,先来读读这一句,相信你肯定能读好。(学生读词)
师: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?
生:卧。
师:看看图,你能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、神态吗?(课件出示课文插图)
生:我们是坐着剥,他趴在地下剥莲蓬,两只脚还跷着,踢踢打打的。
生: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曲,多快乐呀,脚上一定是和着嘴里的曲子打着节拍。
师:说不定他趴累了,还会怎样?
生(笑着):他还会打两个滚,仰面躺下。
生:有可能还趴在河边,玩玩水。
师: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?
生:快乐。
生:自由自在。
师:想怎么剥就怎么剥,真是自由自在呀!看着这个小“无赖”,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?
生:这要是我的儿子该多好呀!
生:要是我能回到这样的童年该多好呀!
师:是呀,可是你们知道辛弃疾的童年是怎样的吗?他出生时,家乡就已经沦陷,他是被祖父抚养长大的。那里的人民缺衣少食,居无定所,孩子们更是吃不饱,穿不暖。所以辛弃疾除了想自己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童年,还会想?
生:还会想要是儿时的邻居有这样的生活多好!
生:还会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多好!
师:作者向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,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。谁来读读?
点评:“最喜小儿无赖”一句教学层次十分明显: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想象小儿顽皮的动作、神态;第二层次是体会小儿此时的心情;第三层次是由这个小儿推想作者的联想;第四层次是和作者童年作比,了解作者博爱之心,希望所有儿童能过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理想。过程由表及里,由此及彼,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值得称道。
师:除了最“喜”的,还有没有喜欢的?
生:我觉得大儿子和二儿子,他也很喜欢。
师:喜欢大儿子什么?
生:“大儿锄豆溪东”喜欢大儿子在地里锄豆。
师:注意!这里的“锄豆”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,古人写词为了押韵,常常会省略倒装。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?
生:在豆田里锄草。
师:是啊,你看大儿种田辛苦呀,有一首诗说——(引背《悯农》)
(学生齐背)
师:同学们,在农村田里有收成,一家子就能吃饱饭了!辛弃疾说过一句话“人生在勤,当以力田为先。”他认为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种田呀!那喜欢二儿子什么?
生:老二也还不能种田,但可以编鸡笼赚点小钱,有他帮忙农户不仅有饭吃,还可以有酒喝了。
师:这两个儿子多么……
生(纷纷答):勤劳孝顺。
师:(相机板书:两儿勤劳)看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顽皮可爱小儿,这一家子多幸福呀,能不令人欢喜吗?谁来读读词的下片,不仅要读出喜欢,还要读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、小儿子的活泼。(学生人情入境地吟诵)
师: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,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?
生(捂着嘴笑):我从这句“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”感受到,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。他们甜甜蜜蜜的,说着亲热的话,还喝点小酒,多让人羡慕呀!
(学生听了都笑了)
师(笑着说):是呀,这老两口,有房,有田,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,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?走人词中,你就是老婆婆(指着全班女生),你就是老公公(指着全班男生)。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。
(学生先是一愣,既而全乐了,迅速拿起笔来写。)
师: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。
生(一个男孩):老公公会说:“老婆婆……
师:等等,这老公公就是你,你怎么称呼老婆婆?
生(挠挠头):老……老婆。
(全班笑倒一片)
师(笑):可以的,他说的没错。除此之外,年龄大的夫妻之间一般会互相称呼?
生:老头子和老婆子。
生:老伴。
师:对呀!来,别不好意思,接着说。
生:老伴呀,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!有了这三个儿子,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。
师:是呀,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的好呀!
生(一个女生):老伴,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,一点烦恼也没有,真让人羡慕!还有那两个大儿子,多勤劳呀!
师: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,还要感谢你喽!
(全班大笑)
生:老婆子,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,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!
生:老头子,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,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。
师:那谢谢你了,老伴。来,让咱们再喝一杯吧!这里的“醉”仅仅是酒醉吗?
生:还有陶醉。
师:这就是“酒不醉人——
生(齐):人自醉。
师:此时,陶醉的只有老夫妇吗?还有谁?
生:还有三个儿子。
生:还有站在远处的辛弃疾。
师:还有呢?
生:还有我们。
师:是呀,你、我,咱们所有人都沉醉其中!(相机板:生活和美)一起来醉一醉?
(学生齐读)
点评:读诗词贵在“入乎其内”“心心相印”,让孩子们提起笔走入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,想象他俩“醉里吴音相媚好”的亲切话语,一下子缩短了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距离,仿佛走入了这古老乡村的画面里,走进了诗词翁媪的内心世界里,诗词教学的意境美和情趣美得到了彰显。
师:看着你们读,老师也想来(教师人情地范读,学生一片掌声)
生:我觉得这迷人风景,也是令作者喜欢的。
师(质疑):风景,什么样的风景?你能把词人看到的描述在我们的眼前吗?
生: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”词人用了两个青,可见小草非常绿,还有小茅屋,让人很喜欢。
师(再次质疑):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的呢?
生:因为在城市里看不到,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。
师(若有所悟):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,那此刻他的家乡,此刻的'外界,能见到什么?
(学生静默了一会,纷纷举手)
生:百姓。
生:房屋。能看见金兵在四处杀害老能看见金人在焚烧我们的
生:能看见人民在四处逃亡。
师(追问):到处满目疮痍,耳畔只能听见什么?
生:听见刀剑相碰的声音。
生:听见人民在哭喊的求救声。
生(愤怒):听见战争的杀戮声,听见人民在质问统治者。
(全班一片掌声)
师:到处是人喊马嘶,到处是哭爹喊娘的痛苦声。所以,小草虽然普通,但只有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才有,再读读词,还有什么是在沦陷区看不到的?
生:还有茅屋,再怎么也是个家。
生:还有一家人能团圆地生活还有田地,还有小鸟在鸣叫。
师:小草虽然普通,茅屋虽然破旧,但却给人感觉?
生:温暖。
生:和谐。
生:宁静。
师:(相机板书:风景、宁静)这才是作者喜欢的呀!谁来通过朗读把这宁静的风景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?(指名读)
点评:“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呢?”“那此刻他的家乡,此刻的外界,能见到什么?”这两个问题真是神来之笔,一下了拔云见日。这就叫问得多不如问得巧、问得妙。这样在“刀剑相向”“家破人亡”“哭爹喊娘”的“国破山河在”的战争伤痛、国土沦失的大背景下,“村居”的温暖、和谐、宁静更令人向往和追求了。
师:同学们,一首词就是一幅画。(板书:一幅画)读了《清平乐?村居》,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图?
生:宁静。
生:和谐。
师:这宁静和谐的村居生活图中更蕴含着词人的一份情(板书:一份情),词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啊,一喜风景宁静,二喜夫妻和美,三喜两儿勤劳,四喜小儿自在。辛弃疾写词抒发自己的心情,我们用读还原词人的喜爱之情。先自己练一练,咱们再来比一比。
(学生自由练读)
师:谁来跟老师比比?
(几个学生跃跃欲试)
(生读得很投入)
师:读得这么好,简直是一个小辛弃疾了。我不敢比了,你们推荐一个来代我比吧!
(全班学生推荐了一名学生,读得也不错)
师:这两人难分高低,最可贵的
他们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卷。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喜爱表达出来!(师生齐读)
五、低吟浅唱,升华学生审美情趣
师:同学们,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:辛弃疾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,为什么此时的他不去赞美战场上的奋力拼杀,而赞美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?
生:因为他厌倦了拼杀,他向往这种平静的生活。
师:噢,只是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平静生活?
生:他热爱祖国,向往人民都能过上这种安定的生活。
生:他怀着一颗爱民的心,希望人民都能远离战争。
师:这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,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这户农家一样,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。不愧是爱国词人!
师: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,可老师觉得用读这种形式还不能尽情表达此刻词人心中的那份情感,怎么办?生:背。
师:还不够。
生:唱。
生:表演。
师: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,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,其实一首词就是一首歌。(板书:一首词、一首歌)咱们可以唱,甚至是手舞足蹈!老师先唱一遍给大家听听,好吗?唱得好,来点掌声,唱得不好呢?
生(齐):也有掌声。
(师配乐《春江花月夜》唱词,学生高兴地鼓掌)
点评:诗词教学应以吟诵为重点,吟诵是对诗词的整体感知;吟诵是对诗词的深入体会;吟诵是对诗词的把玩品味;吟诵是对诗词音律的欣赏。崔老师在吟诵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一步:“吟唱”。在低吟浅唱间,古典诗歌的形象美,意境美,声律美,情感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。古典的诗词应有最契合它的教学方法啊,吟唱法可以算是其一了吧!
师:谢谢大家的掌声,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。
(全班跟着音乐齐唱)
师:课后,大家可以把这首词唱给父母听,唱给自己的朋友听。辛弃疾传世的佳作分为三类:除了类似这一首描写乡村语,还有英雄气,再去读读更多的词,全面了解词人!
板书:辛弃疾 词 清平乐 村居 一幅画
喜环境优美 一份情
夫妻恩爱 一首歌
两儿勤劳
小儿无赖
总评:
崔老师这一节课颇多新意:
其一,以“喜”字总领全词。我多次听过别人上《清平乐·村居》一词,多是抓“醉”字作为词眼,两相比较,就会发现抓“喜”作为词眼,更高一筹。一喜大儿勤劳,二喜中儿孝顺,三喜小儿无赖,四喜夫妻和美,五喜生活安宁幸福,“喜”才是真正贯穿全词的词眼啊!
其二,板书独具匠心。俗话说板书就是微型教案,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路,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设计,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。“环境优美,夫妻恩爱,两儿勤劳,小儿无赖”这是诗词的重点内容。“喜”是诗词的“眼睛”,“一幅画,一份情,一首歌”是教学的三部曲。这一幅板书,浓缩了教学的精华,把教学内容、教学重点、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。
其三,崔老师多才多艺,讲解、故事、朗诵、吟唱样样拿手,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素质优势,把教师素质、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。这再一次让我感叹: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分钟。打铁还得自身硬。只有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令学生感兴趣的好课啊!